徐工QY100K7C_1(H腿) 汽車吊性能參數(shù)表、吊車吊臂計算工況表
徐工QY100K7C_1(H腿) 汽車吊性能參數(shù)表、吊車吊臂計算工況表
點此查看

吊車參數(shù)應用
好的,我們來詳細解析一下徐工QY100K7C_1(H型支腿)起重性能表在不同實際工況下的應用案例。
首先,明確幾個關鍵概念:
- QY100K7C_1: 這是100噸級的汽車起重機,“K”系列代表其技術迭代,“H腿”指其支腿形式為H型,支腿跨距大,穩(wěn)定性好,是當前主流配置。
- 起重性能表: 一張規(guī)定了在不同工況組合(主要是臂長和工作幅度)下,起重機所能安全起吊的最大額定起重量的表格。它是吊裝作業(yè)的“生命線”。
- 核心原則: 實際起重量 ≤ 性能表規(guī)定的額定起重量。任何操作都不能超越性能表。
性能表的使用,本質上是一個 “根據(jù)現(xiàn)場條件,查找對應參數(shù),確認是否安全” 的過程。下面我們通過幾個典型案例來說明。
案例一:常規(guī)場地,吊裝預制梁(典型工況應用)
場景描述: 在一個平坦、堅實的工地現(xiàn)場,需要將一塊重35噸的預制鋼筋混凝土梁吊裝到指定位置。起重機計劃使用主臂作業(yè),吊裝幅度(吊鉤中心到起重機回轉中心的水平距離)預計為10米。
應用步驟:
- 確定工況: 這是最基礎的工況,即全支腿、360°全回轉工況。使用主臂,不考慮副臂。
- 查閱性能表: 找到QY100K7C_1對應“主臂起升重量表 - 360°全周作業(yè)”的表格。
- 匹配參數(shù):
- 臂長: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臂長。假設現(xiàn)場需要的高度不高,我們可以選擇較短的臂長以獲得更大的起重能力。查看性能表,在10米幅度下:
- 臂長13.5米時,額定起重量可能是48噸。
- 臂長18.1米時,額定起重量可能是42噸。
- 臂長24.7米時,額定起重量可能是36噸。
- 選擇與決策: 35噸的負載,在10米幅度下,使用24.7米臂長(額定36噸 > 實際35噸)是安全的。但為了有更大的安全余量,如果場地允許,我們應優(yōu)先選擇18.1米或更短的臂長。
- 臂長: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臂長。假設現(xiàn)場需要的高度不高,我們可以選擇較短的臂長以獲得更大的起重能力。查看性能表,在10米幅度下:
- 結論: 此吊裝方案可行。操作員在作業(yè)前,需將臂長設定在不超過24.7米(例如18.1米),并確保工作幅度控制在10米以內,即可安全完成吊裝。
案例二:靠近障礙物,吊裝樓頂設備(臨界工況與風險控制)
場景描述: 在市區(qū)一棟建筑旁,需要將一臺重15噸的空調機組吊至樓頂。樓高約20米,但起重機一側緊鄰圍墻,其最近支腿與圍墻的距離限制了起重機的站位,導致吊裝幅度必須達到14米才能避開障礙物。
應用步驟:
- 確定工況: 仍然是主臂、360°工況,但此時幅度成為了關鍵限制因素。
- 查閱性能表:
- 要達到20米以上的高度,主臂必須伸出較長。假設需要臂長28米。
- 在性能表中查找“臂長28米,幅度14米”交叉點的數(shù)值。我們可能會發(fā)現(xiàn)額定起重量為16噸。
- 臨界狀態(tài)分析:
- 實際負載15噸 < 額定16噸,從性能表上看是允許的。
- 但是,這是典型的“臨界吊裝”,安全余量極小(只有1噸)。
- 風險控制與決策:
- 不可行: 如果負載重量存在不確定性(如設備重量標注不準、吊索具重量未精確計算),此方案風險極高。
- 可行方案:
- 方案A(優(yōu)化站位): 嘗試與業(yè)主溝通,能否臨時拆除部分圍墻,讓起重機可以更靠近建筑,從而減小工作幅度。例如,幅度若能減小到12米,在28米臂下的額定起重量可能會增加到20噸以上,安全性大增。
- 方案B(使用副臂): 如果場地無法改變,可以考慮使用副臂(塔式副臂)。副臂工況下,起重機可以更靠近建筑物,以更大的仰角進行作業(yè),有時能在相同高度下獲得更小的幅度或更大的起重能力。此時需要查閱主臂+副臂的專用性能表

下載APP